科学研究
学术交流

报 告 人: 刘正春教授 中 南大学

时  间:2016-10-17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547 打印


地  点:南校区双超所211会议室

联 系 人: :龙孟秋(mqlong@csu.edu.cn)

欢迎大家参加!

报告摘要 :

生物体内巯基化合物含量是生命健康与否的重要体征指标;DNA序列的精准

识别是对重大疾病进行精准诊断的关键,是实现大医治未病的重要手段;重

金属离子含量是水-生命之源质量的重要监测指标。报告将讲述基于电化学生

物电容的生物巯基化合物检测体系、DNA杂交检测识别肽核酸芯片的制备系

统、用于重金属离子识别的吡咯并吡咯二酮荧光探针系统等三类传感器的构

建,为传感器的设计、制备及应用提供新思路。

报告人简介:

刘正春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南大学531人才,生物医学工程湖南省重点学

科学术带头人,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高级会员,

中国化学会永久会员和中国生物材料学会会员,Nanoscience and Nanotechnology

Letters (美国科学出版社杂志 SCI收录)副主编,国际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

ACS Combinatorial Science,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等十多种国际刊物审稿人。

19956月本科毕业于湘潭大学化学专业,19984月硕士毕业于湘潭大学有机化学

专业,20035月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毕业论文获得东

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称号;2004.5-2006.2韩国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博士后;

2006.6-2007.4美国University of Houston博士后;2014.12-2015.12 美国马里兰大学访

问学者。20077月进入中南大学工作,20109月晋升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授。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和面上项目各1项,横向课题1项;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Analytical Chemistry, Microfluidics and Nanofluidics, ACS Combinatorial

Science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SCIEI收录论文40多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6项,

授权12项。研究方向为生物和化学传感器与生物芯片。。

报告时间: : 2016 10 19 日 ( 周三)上午 9 :30- - 11:00

报告地点: : 南校区超微超快所 211 会议室

联 系 人: :龙孟秋( (mqlong@csu.edu.cn) )



                 欢迎广大师生前来聆听报告,参与交流!

报 告 人: 罗会仟 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时  间:2016-10-11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1245 打印


地  点:南校区双超所211会议室

欢迎大家参加!



                 欢迎广大师生前来聆听报告,参与交流!

报 告 人: 杨伯儒 博士

时  间:2016-09-27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1581 打印


地  点:中南大学南校区211报告厅


欢迎广大师生参加!



                 欢迎广大师生前来聆听报告,参与交流!

报 告 人: 刘雪明 教授

时  间:2016-08-26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708 打印


地  点:南校区双超所211会议室


欢迎大家参加!




                 欢迎广大师生前来聆听报告,参与交流!

报 告 人: Dr Yiyang Sun

时  间:2016-07-12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1487 打印


地  点:

                 欢迎广大师生前来聆听报告,参与交流!

报 告 人: 韩宏伟 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

时  间:2016-07-12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885 打印


地  点:中南大学南校区超微超快所211会议室



                 欢迎广大师生前来聆听报告,参与交流!

报 告 人: 王二刚,副教授(瑞典查尔姆斯理工大学)

时  间:2016-07-04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1854 打印


地  点:

                 欢迎广大师生前来聆听报告,参与交流!

报 告 人: Prof. Mats Andersson

时  间:2016-07-04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1354 打印


地  点:中南大学南校区超微超快所211会议室
Short Bio for Prof. Mats Andersson:
Mats Andersson performed a joint PhD-work at the former Departments of Organic Chemistry and Polymer Technology at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othenburg, Sweden, and he received his PhD degree in Organic Chemistry in 1995. He spent one year as a post doctoral fellow at the Institute for Polymers and Organic Solid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 (UCSB), working in Prof. Alan Heegers group. Thereafter, he returned to Chalmers where he was appointed Professor in Polymer Chemistry in 2004 and he held a chair in Polymer Chemistry 2007-2015. Between 2008-2012, Mats was the head of the division of Applied Chemistry at the Department of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In 2011 he received the Arrhenius medal from the Swedish Chemical Society and in 2012 he was elected as a member of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Engineering Sciences, IVA. In 2014 Mats moved from Sweden to Adelaide to join 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 (UniSA) and the Ian Wark Research Institute as a Research Professor. The institute was converted into the Future Industries Institute in 2015. He was awarded a South Australian Chair in Energy in 2014 and he is currently maintaining a close cooperation with Chalm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欢迎有兴趣的老师和学生参加!



                 欢迎广大师生前来聆听报告,参与交流!

报 告 人: :吕铭方 首席代表、IOP中国区总编 / 教授

时  间:2016-06-28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844 打印


地  点:新校区物理楼116多功能报告厅

报告摘要:研究成果需要撰写成高水平论文才能得到顺利发表并与同行交流和获得认可。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IOP)是世界领先的物理学相关出版平台, 包括75种国际著名期刊、会议文集、杂志和电子书等,涵盖物理学各学科、材料科学、纳米技术和新能源科学、测量科学、生物医学物理与环境等,尤其是旗舰期刊《Journal of Physics》系列。本报告将介绍如何充分利用IOP期刊从事研究并发表高水平论文,如何撰写论文、投稿以及答复审稿意见和修改论文才能确保快速审稿处理并被顺利接受发表。报告还将介绍IOP的开放获取(OA)和版权政策。

--------------------

吕铭方简历

吕铭方自20021月起任英国物理学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及编辑总监,20031月当选IOP Fellow (FInstP)。从20071月起,并任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IOP中国区总编。主要负责IOP与中国物理学和科技界的合作与交流,IOP与中国相关部门和研究机构的联络工作,中国作者向IOP投稿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及其编审工作,帮助中国物理学期刊通过与IOP合作走向国际,以及促进IOP期刊业务在中国的发展等。

此前,吕铭方于1995年获清华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5-1997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1999-2001年分别在以色列魏兹曼科学研究院和瑞典空间物理研究院做博士后。其研究领域包括高温高密度等离子体物理与受控核聚变研究,低温等离子体应用,空间物理研究以及欧洲空间局“火星快车”飞船项目中性原子探测器研究等。19989月任日本大学原子能研究所等离子体实验室客员教授。2002年之前发表主要研究论文30余篇,包括J Phys D, Phys Rev E, 等。



                 欢迎广大师生前来聆听报告,参与交流!

报 告 人: 黄劲松 教授 (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

时  间:2016-06-15 作者: 来源: 浏览次数:899 打印


地  点:新校区物理楼多功能报告厅(116室)



                 欢迎广大师生前来聆听报告,参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