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超所
科普

十大幸福的物理家和十大不幸的化学家

发布时间:2015-07-05    作者:张明宇    来源:    浏览次数:    打印


(1)威廉·康拉德·伦琴

简介:威廉·康拉德·伦琴(1845年3月27日-1923年2月10日),德国物理学家,1895年1月5日,他发现伦琴射线(X射线,俗称X光)。他因发现X光,于190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是世界上第一位获这特殊荣耀的人。这种光有非常强的穿透力,为了表明这是一种新的射线,伦琴采用表示未知数的X将其命名为X射线。

幸福原因:伦琴一生没有太多坎坷,他1865年迁居瑞士苏黎世,伦琴进入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1868年毕业。1869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并担任了物理学教授A.孔脱的助手;1870年随同孔脱返回德国,1871年随他到维尔茨堡大学和年1872又随他到斯特拉斯堡大学工作。1894年任维尔茨堡大学校长,1900年任慕尼黑大学物理学教授和物理研究所主任。

他的婚姻生活也很幸福,世界上第一张X光相片就是伦琴的妻子安娜的手指。通过妻子之手发现了造福后人的X光,并且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伦琴可谓是爱情事业双丰收。

(2)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简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20世纪犹太裔理论物理学家,创立了相对论,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之一(另一个是量子力学)。虽然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 = mc2最著称于世,他是因为“对理论物理的贡献,特别是发现了“光电效应”而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幸福原因: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伯尔尼专利局任职,在苏黎世工业大学、布拉格德意志担任大学教授。1913年返德国,任柏林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长和柏林洪堡大学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国,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教授,从事理论物理研究,1940年入美国国籍。009年10月4日,诺贝尔基金会评选“1921年物理学奖得主爱因斯坦”为诺贝尔奖百余年历史上最受尊崇的3位获奖者之一。

在爱情方面,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的爱因斯坦,还是一个讨女人欢心的男人。尽管他没有潇洒的外表,甚至衣冠不整、蓬头散发,整天沉迷在物理学研究中,但他一生却有过两个妻子和至少十个情人,可见他是一个多情的人。即便如此,她的妻子依旧对他死心塌地任劳任怨,这种情况在当今社会恐怕很难体会。事业成功,背后还有着众多女人支持的爱因斯坦,这一生不可谓不幸福。

(3)杨振宁

简介: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 ),安徽省合肥县(今肥西县)人,著名美籍华裔科学家、物理学家,是最早的两位获得诺贝尔的中国籍人士和华人诺贝尔奖得主之一。与李政道共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在统计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量子场论、数学物理学等领域做出多项卓越的重大贡献。

幸福原因:身为华人,因为获得诺贝尔奖而被众人所熟知,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自1986年起,杨振宁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1997年出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荣誉主任;1999年自石溪分校荣休,同年出任清华大学教授,2003年底回北京定居;并曾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俄罗斯科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教廷宗座科学院(罗马教皇学院)以及多个欧洲和拉丁美洲科学院的院士荣衔,和多家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2004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

婚姻方面:1950年8月26日杨振宁和杜致礼在普林斯顿结婚,2003年10月杜致礼因病过世。2004年底,82岁高龄的杨振宁与28岁的翁帆结婚。在晚年还能与年轻貌美的女子一起生活,实在是人生赢家。

(4)钱学森

简介:钱学森(1911.12.11-2009.10.31),汉族,吴越王钱镠第33世孙,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 1934年,钱学森于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曾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教授。1955年,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争取下回到中国。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高级顾问等重要职务;他还兼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长。1995年,经中宣部批准及钱学森本人同意,母校西安交通大学将图书馆命名为钱学森图书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了馆名。2009年10月31日北京时间上午8时6分,钱学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幸福原因:身为中国两弹一星的元勋,钱学森在中国地位之高可见一斑。在有生之年,在他的努力之下,中国的导弹,航天工程取得了显著成就。能亲眼看着自己的祖国在自己的帮助下从起步到成熟,钱学森一定是幸福的。

(5)艾萨克·牛顿

简介:牛顿爵士是一位英格兰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炼金术士。他在1687年发表的论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对万有引力和三大运动定律进行了描述。这些描述奠定了此后三个世纪里物理世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了现代工程学的基础。

幸福原因:牛顿虽然一生未婚,但是他把自己的生命全部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科学事业。他在1687年7月5日发表的不朽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用数学方法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这四条定律构成了一个统一的体系,被认为是“人类智慧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成就”,由此奠定了之后三个世纪中物理界的科学观点,并成为现代工程学的基础。身为科学家,自己的理论成为物理学发展的基础,成就之大令人感慨,并且在有生之年能亲眼见到自己的成就被认可,他的心中一定是充满喜悦的。

(6)欧内斯特·卢瑟福

简介:1871年8月30日生于新西兰纳尔逊的一个手工业工人家庭。并在新西兰长大。他进入新西兰的坎特伯雷学院学习。23岁时获得了三个学位(文学学士、文学硕士、理学学士)。1895年在新西兰大学毕业后,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的奖学金进入卡文迪许实验室,成为汤姆孙的研究生。提出了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为原子结构的研究做出很大的贡献。1898年,在汤姆孙的推荐下,担任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物理教授。他在那儿呆了9年。于1907年返回英国出任曼彻斯特大学的物理系主任。1919年接替退休的汤姆孙,担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192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1931年受封为纳尔逊男爵,1937年10月19日因病在剑桥逝世,与牛顿和法拉第并排安葬,享年66岁。

幸福原因:桃李满天下。当人们评论卢瑟福的成就时,总要提到他“桃李满天下”。在卢瑟福的悉心培养下,他的学生和助手有多人获得了诺贝尔奖:

1921年,卢瑟福的助手索迪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年,卢瑟福的学生阿斯顿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年,卢瑟福的学生玻尔获诺贝尔物理奖;

1927年,卢瑟福的助手威尔逊获诺贝尔物理奖;

1935年,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获诺贝尔物理奖;

1948年,卢瑟福的助手布莱克特获诺贝尔物理奖;

1951年,卢瑟福的学生科克拉夫特和瓦耳顿,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78年,卢瑟福的学生卡皮茨获诺贝尔物理奖。

有人说,如果世界上设立培养人才的诺贝尔奖金的话,那么卢瑟福是第一号候选人。

桃李满天下的幸福感,一定不是能用言语来形容的吧。

(7)汉斯·奥斯特

简介:汉斯·奥斯特(1777年8月14日-1851年3月9日),丹麦物理学家、化学家。1777年8月14日生于丹麦的兰格朗岛鲁德乔宾一个药剂师家庭。12岁开始帮助父亲在药房里干活,同时坚持学习化学。由于刻苦攻读,17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哥本哈根大学的免费生,学习医学和自然科学。他一边当家庭教师,一边在学校学习药物学、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在物理学领域,他首先发现载流导线的电流会产生作用力于磁针,使磁针改变第一位明确地描述思想实验的现代思想家,创建了思想实验这名词。

1799年获得博士学位。1801—1803年他旅游德国、法国等地,于1804年回国。1806年被聘为哥本哈根大学物理、化学教授,研究电流和声等课题。1815年起任丹麦皇家学会常务秘书。1820年因电流磁效应这一杰出发现获英国皇家学会科普利奖章。1824年倡仪成立丹麦自然科学促进会,1829年出任哥本哈根理工学院院长,直到1851年3月9日在哥本哈根逝世。终年74岁。

幸福原因:1814 年,奥斯特与Inger Bellum在哥本哈根共缔良缘,共育有三男四女。身为一代物理学家,能享受儿孙绕膝之福的人实在是不多,育有三男四女的奥斯特在这方面一定非常幸福。

(8)本杰明·富兰克林

简介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 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美国著名政治家、物理学家,同时亦是出版商、印刷商、记者、作家、慈善家;更是杰出的外交家及发明家。他是美国独立战争时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参与了多项重要文件的草拟,并曾出任美国驻法国大使,成功取得法国支持美国独立。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进行多项关于电的实验,并且发明了避雷针。蛙鞋等等。本杰明·富兰克林是共济会的成员,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他曾是美国首位邮政局长。法国经济学家杜尔哥评价富兰克林:“他从苍天那里取得了雷电,从暴君那里取得了民权。”

幸福原因:身兼数职的他在物理方面为人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他亲身体会了自己国家的独立,这对于任何一个爱国的人来说都是格外幸福的事。

(9)钱伟长

简介:钱伟长(1912.10.9—2010.7.30),江苏无锡人,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1942年获多伦多大学博士学位。1946年5月,钱伟长回国,应聘为清华大学机械系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至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届、六届、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七届、八届、九届名誉主席。曾任 上海大学校长,南京大学、暨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南大学名誉校长、扬州大学名誉董事长、耀华中学名誉校长。

幸福原因:钱伟长在中学时属于“偏科生”,在数理上一塌糊涂,物理只考了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英文因没学过是0分。1931年的9月18日,日本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从收音机里听到了这个消息后,钱伟长拍案而起说:“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决定要转学物理系以振兴中国的军力。”

他参与了筹建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自动化研究所,20世纪70年代,创立了中国力学学会理性力学和力学中的数学方法专业组。1980年又创办了中国最早的学术期刊“应用数学和力学”,促进了力学研究成果的国际学术交流。为中国的力学事业和中国力学学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新中国“三钱”之一。为自己爱的祖国转学物理,最后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报国之心最终实现,人生便完美了。

(10)亨利·卡文迪许

简介:亨利.卡文迪许是百万富翁。他一生从事于化学和物理学的研究。他发现了很多前人不知道的事物。亨利生性怪癖,沉默寡言,曾经有科学史家说:“他是有学问的人当中最富有的,也是富人当中最有学问的。”亨利·卡文迪许 一生沉醉于化学当中,为我们后人做出了很多贡献,我们应该尊敬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卡文迪什家族是一个历史很悠久的英国贵族家庭。1731年查尔斯·卡文迪什和他妻子,肯特公爵的女儿安妮在尼斯疗养,10月亨利·卡文迪什在尼斯诞生。卡文迪什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11岁进入很有名的海克雷学院。1749年11月进入剑桥大学的圣彼得学院,但因不满当时剑桥刻板的学习和学位制度而于1753年2月退学,查尔斯卡文迪什对儿子退学而没有获得应得的学位而愤怒,并决定每年只给他120镑的零用钱。卡文迪什在欧洲大陆旅行一段时间后即定居伦敦,自己购买书籍和实验仪器,开始了他长达50余年的科学探索。

幸福原因:用现在的话说,卡文迪许应该算是土豪学霸了,出生在贵族世家,依旧能不忘初心去投身科学事业,这种精神难能可贵。在英国,还有以他名字命名的实验室:卡文迪许实验室。这是对他所做贡献的肯定,是对他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赞美。

十大人生不幸的化学家

(1)玛丽·居里

玛丽·居里(1867-1934年)世称“居里夫人”,全名:玛丽亚·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 法国著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1867年11月7日生于华沙。

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于1934年7月3日因恶性白血病逝世。

不幸原因:早年丧夫,失去了自己的伴侣,晚年因为每天与放射性元素杰出的缘故,身体每况愈下,最后在疾病的痛苦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

简介: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1743年8月26日-1794年5月8日),法国贵族,著名化学家、生物学家,被后世尊称为"近代化学之父"。他使化学从定性转为定量,给出了氧与氢的命名,并且预测了硅的存在。他帮助建立了公制。拉瓦锡提出了“元素”的定义,按照这定义,于1789年发表第一个现代化学元素列表,列出33种元素,其中包括光与热和一些当时被认为是元素的化合物。拉瓦锡的贡献促使18世纪的化学更加物理及数学化。他提出规范的化学命名法,撰写了第一部真正现代化学教科书《化学基本论述》。他倡导并改进定量分析方法并用其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他创立氧化说以解释燃烧等实验现象,指出动物的呼吸实质上是缓慢氧化。这些划时代贡献使得他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化学家之一。

不幸原因:身为化学家的拉瓦锡不幸被卷入政治风波,不幸在法国大革命中被送上断头台而死。身为科学家却这样过早丢掉了自己的生命,实在是可惜至极。

(3)道尔顿

简介:约翰·道尔顿(1766年9月6日-1844年7月27日),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近代原子理论的提出者。他所提供的关键的学说,使化学领域自那时以来有了巨大的进展。 附带一提的是道尔顿患有色盲症。这种病的症状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他开始研究这个课题,最终发表了一篇关于色盲的论文──曾经问世的第一篇有关色盲的论文。后人为了纪念他,又把色盲症叫做道尔顿症。

不幸原因:一名科学家却不幸患上了道尔顿症这种遗传病,不能看见这五彩缤纷的美丽世界,不能欣赏那美丽的化学实验,实在是令人感到惋惜。

(4)贝采里乌斯

简介:雅科比·贝采里乌斯(1779—1848),化学元素符号的首倡者量子化学大师。1779年8月20日出生在瑞典南部的一个名叫威菲松达的小乡村里。在发展化学中作出重要贡献,接受并发展了道尔顿的原子论;以氧作标准测定了四十多种元素的原子量;第一次采用现代元素符号并公布了当时已知元素的原子量表;发现和首次制取了硅、钍、硒等好几种元素;首先使用“有机化学”的概念;是“电化二元论”的提出者;发现了“同分异构”现象并首先提出了“催化”概念。他的卓著成果,使他成为十九世纪一位赫赫有名的化学权威。

不幸原因:小贝采里乌斯的父母都是农民。在他4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了,母亲带着他和2岁的妹妹改嫁给了一位心地善良的牧师。两年以后,贝采里乌斯的母亲也去世了。虽然牧师心底善良,对他全心全意,但是依旧无法抹去他童年丧夫丧母的悲伤。

(5)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

简介: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1833.10.21-1896.12.10),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

诺贝尔生前的确拥有Bofors(卜福斯)公司。此公司拥有350年历史,此前主要生产钢铁。诺贝尔拥有Bofors后把公司主要产品方向改为生产军工产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该公司多项产品曾授权多国生产,并受军队广泛好评。 诺贝尔一生拥有355项专利发明,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不幸原因:诺贝尔绝对算是一个悲情人物。在诺贝尔生前与身后,人们对他常有欧洲“最富有的流浪汉”之说。他一生没有妻室儿女,也没有固定住所。他曾说过:“我在哪里工作,哪里就是我的家。”

曾有3位女性进入他的生活,但一个早逝,一个无缘,一个无知而负心,诺贝尔的爱情是悲剧。

青年时代的那次欧美之旅,诺贝尔曾在巴黎与一位法国姑娘有过短暂的热恋,不幸的是,那位姑娘不久猝然病逝。

1876年诺贝尔43岁时,奥地利大元帅弗兰兹·金斯基伯爵之女伯莎应聘做他的秘书,诺贝尔对她一见倾心,无奈伯莎心已属人,这两人虽无缘结为连理,却结成了永恒的友谊,伯莎后来成为著名女作家、世界和平运动先驱之一。

1876年秋,诺贝尔去奥地利进行商业旅行时,在维也纳的一家花店里结识了卖花女索菲。此后诺贝尔与索菲维持了近15年的关系(一说18年)。诺贝尔一度希望索菲成为他的伴侣,为她在疗养地买了一幢漂亮的别墅,在巴黎富人区购置了一座华丽的公馆,但由于索菲没有文化,缺乏教养,又不听诺贝尔的劝导,只知挥霍放荡,使诺贝尔感到忧伤与失望。

1891年春天,她来信告诉诺贝尔说,她就要生下一个父亲是一位匈牙利军官的孩子来,诺贝尔看到这个消息后,彻底失望了,他还是写信去安慰和劝告她。诺贝尔从此决定不再与她来往,并通过一位律师为她提供30万匈牙利克朗的养老费,这在当时是很大的一笔钱。

诺贝尔逝世后,索菲还去找拉格纳·索尔曼,她威胁说,如果不给她比遗嘱规定还多的东西,她就要将诺贝尔给她的216封信的原件出版权出卖掉。这时,索尔曼正陷于四面楚歌之中,为了避免可能出现一场丑闻,执行人有条件地买下了这些信件,这样就保证使他们在将来不致遭受任何讹。诺贝尔曾经在这些信上珍重地称Sofie为'Madame Sofie Nobel'。那些信在诺贝尔死后一直被锁在了Stockholm沉淀。一直到了1955年才随诺贝尔的自传公开。

(6)亨利·穆瓦桑

简介:亨利·穆瓦桑,法国化学家,法国科学院院士,1852年12月28日生于巴黎,1907年2月20日卒于同地。1872年入弗雷米实验室当助手,并旁听化学家H. S. C.德维尔和H.J.德布雷讲课。1874年毕业于高级职业学校。1877年获自然科学学士学位。1879年通过药剂师考试后任药学院实验室主任,同时任农艺学院物理助教。1880年获博士学位。1880~1883年任巴黎药学院助教和高级演示员,1886年任无机化学教授 。1900年任巴黎大学无机化学教授。

不幸原因:他从事着非常危险的支取单质氟的工作,对身体的伤害极大。期间他因为砷中毒,严重地影响健康,不得不暂时停止实验。也正是因为从事化学实验,所以他在年仅55岁时就离开了人世。

(7)奥托·哈恩

简介:奥托·哈恩(1879—1968),德国放射化学家。1879年3月8日生于法兰克福。1897年入马尔堡大学,1901年获博士学位。1904—1905年,曾先后在W.拉姆塞和E.卢瑟福指导下进修。在拉姆赛的劝导下,他放弃了进入化学工业界的念头,投身放射化学这一新的领域作深入的探索。1905年哈恩专程前往加拿大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向当时公认的镭的研究权威卢瑟福教授求教,并且得以与鲍尔伍德等著名放射化学家一起讨论问题。在卢瑟福这位一生培养出12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的化学大师身边,哈恩学到了许多东西。卢瑟福对科学研究的热忱和充沛的精力,激励了哈恩和他的同事们。纳粹德国时期,他曾在用中子轰击铀核的过程中,使铀核发生裂变,为纳粹德国原子弹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不幸原因:自己的才华没有用在正确的地方,而是帮助纳粹德国制造原子弹,身为科学家却选择错了道路,是人生的不幸。

(8)莱纳斯·卡尔·鲍林

简介:莱纳斯·卡尔·鲍林(1901年2月28日-1994年8月19日),美国著名化学家,量子化学和结构生物学的先驱者之一。1954年因在化学键方面的工作取得诺贝尔化学奖,1962年因反对核弹在地面测试的行动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获得不同诺贝尔奖项的两人之一。鲍林被认为是20世纪对化学科学影响最大的人之一,他所撰写的《化学键的本质》被认为是化学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他所提出的许多概念:电负度、共振理论、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蛋白质二级结构等概念和理论,如今已成为化学领域最基础和最广泛使用的观念。

不幸原因:他曾被英国《新科学家》周刊评为人类有史以来20位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与牛顿、居里夫人及爱因斯坦齐名。然而,路透社在报道鲍林逝世的消息时却说,他是“举动遭到了众人的围攻,直到他死后还在争论。”

(9)皮埃尔·居里

简介:皮埃尔·居里(Pierre Curie)(1859—1906)是法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居里夫人的丈夫。也是“居里定律”的发现者。1903年和居里夫人还有贝克勒尔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06年4月19日,皮埃尔·居里在一场马车车祸中丧命。”

不幸原因:有着美丽的妻子,居里夫人,还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是却因为一场车祸结束了自己美好的生命。没有了生命,再美好的东西都无从享用,留下的只是人们对于英年早逝的感慨。

(10)尤斯图斯·冯· 李比希

简介:尤斯图斯·冯· 李比希 ,男爵(1803年5月12日出生于德国达姆施塔特,1873年4月18日逝世于德国慕尼黑)是一位德国化学家,他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农业和生物化学,他创立了有机化学。因此被称为“有机化学之父”。作为大学教授,他发明了现代面向实验室的教学方法,因为这一创新,他被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化学教育家之一。他发现了氮对于植物营养的重要性,因此也被称为“肥料工业之父”。

不幸原因:在著名化学家波拉德发现元素溴的前四年,李比希曾试着把海藻烧成灰,用热水浸泡,再往里面通氯气。他发现,在残渣底部沉淀着一种棕红色的液体。他反复做了几次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如果继续下去,以当时李比希的实验设备和实验技术,完全有条件从这瓶液体中发现新元素溴。但是,李比希根本就没有做认真的化学分析,只是想,这些东西是通了氯气得到的,说明海藻中的碘和氯起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氯化碘。于是他在瓶子上贴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氯化碘”,然后就把这瓶液体放在柜子里,一放就是四年。1826年8月14日,法国化学家波拉德宣布,发现了新元素溴这种元素性质介于氯和碘之间,这一发现,震惊了化学界。李比希看到了波拉德的报告以后,顿时想起他放到柜子里的那瓶“氯化碘”,他赶紧翻箱倒柜,找出了那瓶棕色液体,认真地进行了化学分析,分析结果使他激动又痛心。原来,那瓶棕色液体不含有氯,也不含有碘,更不是他猜测的“氯化碘”,其成分正是波拉德发现的新元素溴。如果李比希采取严格的科学态度,认真分析那瓶棕色液体,那么发现元素溴的不是波拉德,而将会是李比希。 李比希失之交臂,他懊悔极了,恨自己粗心大意,恨自己进行了大半辈子的化学研究,却缺乏严格的科学态度。没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使他与一个重要的发现失之交臂,实在是可惜。




分享到:0